2024年植物保护研究所新入职员工学术交流
2024年10月29日上午,植物保护研究所在101会议室举办新入职人员学术交流活动。会上,新入职人员陈利苹、段佳和田利峥依次介绍了个人基本情况和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对硕士研究生期间的课题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陈利苹为确定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病原因,就武川地区马铃薯田间普查采集的昆虫进行病毒组研究。基于形态特征完成昆虫种类鉴定;基于分子数据对病毒序列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结论: 锐偏茎叶蝉及豆蚜为主要传毒介体,锐偏茎叶蝉体内分别含有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和一种新病毒RPiV2,豆蚜体内分别为高粱花叶病毒(SrMV)和2种新病毒TMaV2、TrARV2。本研究对发现的三种新病毒进行了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丰富侵染马铃薯的病毒种类,同时为马铃薯病毒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段佳硕士研究生期间,以前期获得的病害发生地理信息和病原菌菌株(包括53株茎腐病病原菌和65株疮痂病病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MLSA、DDH和ANI 方法完成了对这些病原菌的分类水平鉴定;通过盆栽实验或小薯片法完成了病原菌致病力水平测定;利用 MaxEnt 模型结合历史气象数据与发病信息,筛选了不同区域影响病害发生的关键气候因子,并结合未来气候数据的四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预测了两种病害未来的潜在分布情况。
田利峥利用前期东农L-204(抗病)、东农L-10(抗病)和黑农37(感病)在SCN胁迫下12个样品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挖掘与SCN抗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同时构建过量表达载体与敲除表达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相应感病和抗病种质的根中进行功能初步鉴定,并依据关键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开发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分子标记并进行验证,从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抗病新种质的培育。
此次学术交流对新入职人员快速了解、开展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植保所所长程玉臣,副所长郭晓霞,以及相关科研人员共2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